细钨丝的详细生产历史和技工技术演化是怎样的?

细钨丝的详细生产历史和技工技术演化是怎样的?

细钨丝的生产历史和技术演化是材料科学与工业制造结合的典范,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一、早期探索与初步应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碳丝与钨的早期尝试

1878年,爱迪生发明碳丝灯泡,但碳丝易升华、寿命短。

1903年,匈牙利科学家杰司特(A. Just)和汉纳门(F. Hannaman)通过置换法将碳丝转化为钨丝,但含碳量高导致脆性严重。

1907年,低镍钨合金问世,但因脆性无法实用。

柯立芝革命性突破:粉末冶金与延展性钨丝

1909年,美国通用电气的威廉·柯立芝(W.D. Coolidge)通过粉末冶金法首次制得室温下具有延展性的钨丝。其工艺包括:钨粉压制、高温烧结(3000℃)、旋锻成杆、拉丝加工,奠定了现代钨丝工业基础。

柯立芝工艺的核心在于机械变形与中间热处理结合,解决了钨的脆性问题,使钨丝可大规模用于白炽灯。

二、掺杂技术与抗下垂钨丝(1910s-1930s)

钍钨丝与抗脆性改进

1913年,平奇(Pintsch)发明含1%-2%二氧化钍的钍钨丝,显著降低灯丝脆性,但高温下仍易下垂。

AKS掺杂工艺的诞生

1917年,柏斯(A. Pacz)意外发现,在氧化钨中添加钾、钠的硅酸盐后,钨丝再结晶形成粗晶粒结构,抗下垂性能显著提升,即“218钨丝”。后经改进加入铝,形成AKS(Al-K-Si)掺杂体系,兼具抗下垂与室温延性。

1931年,匈牙利科学家米尔纳(T. Millner)提出“GK效应”,进一步优化掺杂工艺,提升高温蠕变强度。

三、制造工艺的工业化与精细化(1940s-1990s)

原料与还原工艺优化

原料从三氧化钨转向蓝色氧化钨(W₂₀O₅₈),提升掺杂均匀性。

还原过程分两步:630℃下生成二氧化钨,820℃下还原为金属钨粉,以控制晶粒尺寸。

酸洗与轧制技术

1960年代引入酸洗工艺,去除钨粉中过量掺杂剂和杂质,改善加工性能。

轧制开坯技术普及,通过孔型轧制提高坯条均匀性,减少后续拉丝缺陷。

拉丝工艺的精密化

采用金刚石模具拉丝,最小孔径达10微米(头发丝1/8)。润滑剂优化(石墨+增稠剂)和退火处理(700-1300℃)减少裂纹与丝径偏差。

拉丝速度、温度(500-1300℃)及断面收缩率(5%-15%)的精确控制,显著提升成品率。

四、现代技术创新与全球化生产(2000年至今)

大单重坯条与高效生产

采用等静压压制、多根焊接等技术,坯条单重从3kg提升至18kg,生产效率倍增。

多牌号与特种钨丝开发

为适应节能灯、LED等需求,开发多牌号掺杂钨丝(如Wal1、Wal2),并拓展至钨合金丝、高温电极等特种用途。

中国钨丝产业的崛起

厦门钨业通过“拼盘引进”(日、韩、欧美设备)与自主创新,突破模具技术瓶颈,实现3-12kg粗/细钨丝国产化,全球市占率达60%。

2025年,中国光伏钨丝金刚线渗透率预计达80%,推动硅片切割成本降低10%-15%。

五、未来技术趋势

智能化与绿色制造

在线裂纹检测、激光测径技术提升质量控制;环保工艺减少酸洗废液与能耗。

高端应用拓展

核聚变装置内壁材料、太空太阳能帆板等极端环境应用,需进一步优化高温抗蠕变与抗辐射性能。

细钨丝的技术演化史是材料科学、工艺创新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果。从柯立芝的延展性突破到AKS掺杂工艺,从传统拉丝到智能化生产,其发展不仅推动了照明革命,更在新能源、航天等领域持续扩展应用边界。未来,随着绿色制造与高端需求的增长,钨丝技术将迈向更高精度与多功能集成的新阶段。

钨制品客制化研发生产

中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及中钨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在钨制品行业长期耕耘近30年,专业从事钨钼制品柔性定制全球服务。中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加工各类规格、性能、尺寸和牌号的氧化钨、高比重钨合金和硬质合金产品。

钨制品最新优惠价格

微信公众号“中钨在线”每日更新钨粉、钨酸铵等各类钨酸盐、钨制品、高比重钨合金、硬质合金、钨精矿等各类钨制品价格,同时提供业内最专业的微信群供大家交流供求信息,可以随时交流钨粉有关信息。关注“中钨在线”,加入中钨在线微信交流群体,每日钨制品价格、供求信息及时送达,实时交流。更钨制品市场行情,产品与资料,敬请关注“中钨在线”微信公众号,或访问https://news.chinatungsten.com 获取每日更新资讯。

联系信息: sales@chinatungsten.com

电话: +86 592 5129696 / 86 592 5129595

扫码关注“中钨在线”微信公众号,每早免费获取实时更新的钨钼稀土制品市场价格和资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