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的制备与加工技术
一、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的传统铸锻生产工艺
熔炼制锭
常用方法包括真空感应熔炼(VIM, Vacuum Induction Melting)或电子束熔炼(EBM, Electron Beam Melting)等高真空、低杂质熔炼工艺。
熔炼过程中应避免氧、氮、氢等杂质元素(尤其Ti对这些杂质敏感)进入合金,并控制Mo等合金元素的挥发或分离。
熔锭成型后,通常会做再次熔炼或精炼以减少疏松、偏析、气孔。
热锻/热轧
熔锭经热锻、热匀质处理后进行热轧或热锻变形,目的是细化晶粒、破坏铸造组织、打断偏析,提升致密度与力学均匀性。专利指出,对 Ti–Mo(Mo含量10-20 %)合金,机械加工至原截面10 %以下并随后固溶与时效处理,可获得高强高塑性组织。热加工温度应高于β相转变温度,通常在900-1100 °C范围内。处理后快速冷却以避免α相或ω相过量析出,保持优异塑性。
热处理
固溶处理
将热加工后的坯料加热至β相区(或β + α区),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目的是消除加工应力、获得均匀β相组织。
时效处理(若需要增强强度)
通过较低温度(例如200-500 °C)保温析出ω相或细小强化相,从而提升强度但需掌控析出量以避免塑性严重下降。
此流程适用于大尺寸坯料、棒材、板材或电极坯体材料,为电极提供基础材料。优点是组织成熟、适用大尺寸、机械性能可控;局限性则是加工耗能高、加工设备成本大、复杂结构或薄壁件成形难度大。

二、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的粉末冶金(PM)与热等静压(HIP)技术
粉末制备与混合
利用Ti粉末、Mo粉末(或Ti–Mo合金粉末)按照目标成分比例混合、球磨或喷雾雾化。然后冷压成型或热等静压预烧结。混合与预处理须保证粉末清洁、分散均匀、含氧量低,以便后续致密化。
致密化与热等静压
将预成型体放入HIP设备,在高温(如900-1100 °C)+高压(例如100-200 MPa惰性气体)条件下致密,使孔隙闭合、组织均匀、成分分布良好。该工艺可获得细晶、少偏析的组织。
粉末路线便于制备复杂或异形结构、内含孔隙控制、同金属复合结构(如内外不同成分)等。
后续加工
致密化后的粉末合金可再进行热锻/热轧或机械加工,生产棒材、电极片或复杂电极结构。
粉末工艺也有利于将合金成分设定为较高Mo含量或加入其他强化元素,同时控制气体含量、杂质分布。此类工艺的优点是制备复杂形状、细组织、较少偏析;但也有粉末成本高、需高压设备、后续机械加工仍困难等问题和局限性。

三、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的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技术
选择性激光熔化(SLM)
利用Ti–Mo合金粉末,在激光束逐层熔化堆积,实现复杂几何形状电极(例如带冷却通道、蜂窝结构等)。通过工艺参数(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重叠率、保护气氛)可控制内部孔隙率、β相含量及组织各向异性。
定向能量沉积(DED)
用于大尺寸电极或结构件:金属粉末/线材送入熔池,经激光/电子束熔化并沉积,形成连贯结构。能在同一件中实现不同成分层(例如电极导电区与耐腐蚀区分层)。
热处理与后处理
增材件通常含有较多残余应力与不均匀组织,需进行真空热处理(固溶处理 +时效或退火)以优化组织。表面加工、机械加工、去支撑、孔隙修复(如HIP)是常见后处理步骤。
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的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技术的优点是几何设计自由、节约材料、可实现内冷却通道或梯度结构;但也有技术成熟度、材料粉末开发、内部孔隙控制、机器成本、后处理复杂的问题。

四、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的表面涂层与复合结构技术
基体准备
Ti–Mo合金作为电极基体,需做好热处理完善、机械加工至净形状态,并进行表面清洁/喷丸以提升涂层附着性能。
涂层材料与结构
常用涂层包括贵金属氧化物(如 RuO₂、IrO₂、PtO₂)、碳化物(如TiC、WC)、氮化物(如 TiN、MoN)或金属硅化物。涂层方式有焙烧沉积、电化学沉积、热喷涂、原子层沉积(ALD)等。结构上可采用“基体/过渡层/功能涂层”三级结构:Ti–Mo基体 → 过渡层(如TiN或硅化层) → 功能涂层(如IrO₂催化层)。
功能与效果
涂层可显著提升抗氧化、抗氯离子腐蚀、耐电弧侵蚀、催化析氯/析氧性能。复合结构可让Ti–Mo基体负责机械承载、导电和结构稳定,而涂层负责化学耐久与表面活性。
制备注意事项
基体与涂层的热膨胀系数、界面结合性必须匹配,避免工作过程中的剥离或裂纹。
涂层厚度、微孔、附着强度、预应力状态都需严格控制。
在电解环境或电弧环境中,应对涂层耐久性做加速寿命测试。

五、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的工艺优化与关键控制点
合金成分与相结构控制
Mo含量通常控制在10-20 wt%范围内为适用区间,Mo过低易形成马氏体,相变不利;Mo过高则加工难度增大。控制析出相(α、β、ω)比例至关重要:例如适量ω相析出可提升强度,但过量→塑性下降。
材料致密度与偏析控制
熔炼、锻造、粉末和AM各自的致密化路径不同,应重点控制内部孔隙、夹杂、元素偏析。HIP、再锻、热处理为消除缺陷常用方法。增材制造件尤其需控制孔隙率、沉积缺陷、热裂纹、残余应力。
加工与机械成形
钛钼合金虽然比纯钛塑性更好,但仍属于难加工材料。机加工、热加工、冷加工都需采用高刚性设备、特殊刀具、冷却润滑、可能还需超声振动或激光辅助。焊接或连接电极组件时,应采用惰性气体保护、避免裂纹、偏析、孔洞。
热处理路径与微结构调控
建议流程如:热加工 →固溶处理(β区)→ 快冷 → 时效处理(若需强化)。热处理参数应根据Mo含量、断面尺寸、最终用途(机械 vs 电化学)来定。专利中提及:在机械变形前将锭径减小至10%以内,有助于形成螺旋带状Mo富集结构。
表面工程与环境适配
钛钼电极在强氯离子或高电流密度环境中仍可能失效,表面涂层设计必须兼顾耐蚀与导电。对于气体保护或真空环境使用的电极,还需要考虑表面脱气、微裂纹、长时间变形导致的结构松弛。

六、钛钼合金电极(Ti–Mo Alloy Electrode)制造技术适用电极结构的制备示例流程
原料准备
Ti、Mo合金或粉末;检测杂质、氢/氧含量低于指定值。
熔炼
使用VIM或EBM,控制气氛真空、温度、冷却速率。
热锻/热轧
加热至β区以上,完成初步变形、细化组织。
粉末路线或AM路线(如需要复杂形状)
按需选用SLM/DED + 热处理。
热处理
固溶(例如900-1050 °C ×1-2 h)→ 快冷 → 时效(例如200-450 °C ×1-10 h)以调控ω析出。
机械加工
机加工、抛光至终形,必要时超声振动辅助加工。
表面处理
喷丸或化学清洗 → 涂层沉积(如IrO₂沉积层5-10 µm) → 烧结/焙烧或电化学活化。
检测
无损检测(超声、X-射线孔隙)、显微组织(SEM/EBSD)、成分分析(EDS)、电性能测试(电阻率、接触电阻、耐弧试验)、耐腐蚀寿命测试。
安装使用
建议在电极安装前进行适配电极支架、冷却回路(如有)、保护气体系统(如海水电解需惰性保护)。

钛钼合金电极的制备与加工技术已经形成“熔炼 → 热变形 → 热处理 →机械加工 → 表面工程”这一较为完整的体系。不同路线(传统铸锻、粉末冶金、增材制造)各有优劣,关键在于成分控制、组织致密性、偏析消除、孔隙控制、加工适配性与表面保护设计。在电极用途中,除了传统的机械强度要求外,还必须兼顾电化学活性、耐腐蚀寿命与实际加工成本。随着增材制造、复合结构设计与精细表面工程的进步,Ti–Mo电极正朝向更高可靠性、更复杂结构化与更高性能化方向发展。

++++++++++++++++++++++++++++++++++++++++++++++++++++++++++++++++++++++
钨电极客制化定制
中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中钨在线在钨钼制品行业长期耕耘近30年,专业从事钨钼制品柔性定制全球服务。中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加工各类规格、性能、尺寸和牌号的钨钼产品。各类钨合金产品详细资料,请访问我们的专业钨电极网站:http://tungsten.com.cn/tungsten-electrode-welded-metals.html
钨制品最新优惠价格
微信公众号“中钨在线”每日更新钨粉、钨酸铵等各类钨酸盐、钨制品、高比重钨合金、硬质合金、钨精矿等各类钨制品价格,同时提供业内最专业的微信群供大家交流供求信息,可以随时交流钨粉有关信息。关注“中钨在线”,加入中钨在线微信交流群体,每日钨制品价格、供求信息及时送达,实时交流。更多钨制品市场行情,产品与资料,敬请关注“中钨在线”微信公众号,或访问news.chinatungsten.com 获取每日更新资讯。
联系信息: sales@chinatungsten.com
电话: +86 592 5129696 / 86 592 5129595
扫码关注“中钨在线”微信公众号,每早免费获取实时更新的钨钼稀土制品市场价格和资讯。

